|
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庵埠 >> 本地聚焦 >> 内容 |
潮安七旬老人造犁修犁成痴 |
南方网讯 犁,这种中国农民使用了2000多年的农耕工具,目前正因农耕的全面机械化而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然而,潮安县庵埠镇一个因家族造犁出名的老人却坚守着造犁这个阵地,他称要等到厂家全部停止零件供应才会放下手中的活计。
造屐世家造出名犁
世代居住庵埠文里村的李国华今年已72岁,但身体依然壮实硬朗。据他介绍,他们祖上以造屐谋生,因是祖传技艺,加上后辈的精心经营,他们做的木屐备受好评,销往潮汕各地。改革开放后,随着日用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各式塑料鞋很快夺走木屐市场,李家的木屐生意变得冷清。恰好这时农村实行责任田承包制度,农民分到农田之后,正大量需要农具,李国华的父亲遂决定停止造屐,生产木犁。
其实,在李家未规模造木犁之前,他们在生产木屐的同时生产的犁已经很出名。李国华的兄弟李亚城,在1956年把传统的犁进行改进,根据潮汕土质的特点制造出的“五一步犁”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在潮汕地区大力推广。据介绍,该犁因造工精细,结构符合力学原理,犁田时既省力又耕得深,其随后在潮阳举行的农具现场演示上,由李国华操犁,轻松就犁地19厘米深,比标准犁15厘米的深度还深4厘米。李家的犁因此在潮汕名声大噪,据李家介绍,注重农械改革的李亚城还因此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0年从高峰到低谷
由于李家造犁的名声早已远扬,因此停止造屐而生产木犁之后,慕名前来购买或修犁者络绎不绝,李家三兄弟也都秉承祖业操起这个行当。据李国华称,当时他们李家所造的犁及牛肩担等器械,在同行中价格最昂贵,修犁的工钱也最高,但登门的顾客依然多得无法接待。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几年间,农耕最忙的六七月份,他家最多时曾一次存放200多只待修的犁,因这些犁有的来自澄海、饶平、揭阳等较远的地方,李国华不忍心让他们久等,竟3天3夜不合眼连续作战为他们修犁,直到实在顶不住才休息片刻。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机械化耕作的逐步普及,畜力耕田渐受淘汰,买犁修犁者也越来越少,李国华的2个兄弟都先后转行发展其它,而只有他继续坚守着这份祖业。由于业务减少,这份工作的季节性就变得明显起来。日前记者在李国华的木工室看到,里边只有三四架待修理的犁。李国华说,目前因潮安县已无厂家生产犁头,市场需求也很微弱,因此已基本不做新犁,送来修理的犁也很破旧。他说,去年送到他这里来修理的犁还有近百架,今年可能估计不足30架了。但送来的犁不管新、旧、多、少,他都认真修理,他已把修理犁当成一种业余的趣事。他侄子戏称要他造一架精美的犁以备让民俗馆收藏,老李笑呵呵表示赞成。至于要他停止这种活计,他说除非工厂无供应零件或等到不再有农民拿犁来修理的时候。(作者:记者李冠杰 特约记者邱锐强)
摘自:大华网
|
备注:本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E-mail。 【告诉好友】 【打印本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