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 经贸信息
>> 信息内容 |
上海外贸增长瓶颈何在 |
相对于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外贸自主创新或许难度更大。然而国际市场风云变幻,已逼得上海企业不得不奋起一搏。
科技要创新,产品要创新。同样,作为上海经济发展三大动力之一的外贸也得创新。
外贸自主创新并非始于今日,计划经济年代,上海外贸出口的绝大多数产品,均来源
于我国科技、制造、外贸人员的智慧和技艺。今天,当申城外贸出口额20多倍于30年前时,我们突然发现,上海外贸缺失最多的,其实不是出口额,而是自主创新。
“中国制造”的脆弱
本月20日是第98届广交会的(一期)最后一天,而位于广州流花路老展馆的纺织品服装展区,前来采购的外商依然较少,出现了难得的冷清现象。
据悉,本届广交会采购纺织品服装的外商人数较上届下降2成左右。来自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的统计数据表明,广交会开幕当天,纺织品出口成交1.69亿美元,比上届下降8.2%;其中与美国采购商达成成交额0.29亿美元,同比下降33.2%。截至20日一期结束时,本届广交会纺织品成交额比上一届下降6.4%。
广交会素有中国外贸“风向标”和“晴雨表”之称,每年两届广交会成交额约占我国一般贸易出口的1/3。其中每年的秋季广交会是签订第二年出口订单的最佳时间。然而由于中美纺织品贸易谈判破裂,导致我国纺织品出口前景不明,美国采购商寥寥无几,就是在历届广交会上一向活跃的香港采购商,这次也来得不多。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545.4亿美元,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304.5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22%和24.8%,均低于同期全国外贸出口31.3%的增幅。与此同时,今年以来因国际贸易摩擦而导致的纺织品出口退运额则大幅上升,前三季度仅广州关区就达89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2.9%。
据参加广交会的上海服装集团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汤继红、中纺联合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段瑞秋等介绍,由于我国与欧美及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已经产生了不良后果,一些国外采购商正将纺织品采购订单转移到印度、越南、孟加拉国、印尼、缅甸等国。今年1月1日起,全球取消纺织品配额,然而中国企业刚刚高兴了几个月,美梦就破灭了。广交会外商减少、订单缩水,这是一个信号:我们不要被风靡全球的“中国制造”之风吹昏了头脑,因为外贸自主权和主动权并未掌握在我国企业手中。
“守株待兔”的隐患
年年采访广交会,近10年来,除了“非典”时期,本届广交会纺织服装企业洽谈成交难度似乎是最大的。纺织服装的各个展位上,听到最多的,莫过于外商太少、生意难做之类的感叹。申城某民营企业负责人说,过去以为有了自营进出口经营权,还怕做不到出口生意?现在才发现难度一年比一年大。
外贸属流通领域,其自主创新显然不能简单套用制造业的技术进步、产品升级换代等做法,不过外贸仍需创新,这种创新归结到一点,便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外贸出口并不是想象中的“接受外商订单-安排工厂加工-出口结汇”那么简单。实践证明,外贸自主创新离不开研发新产品、实施品牌战略、拥有属于自己的全球营销网络和供应网络,四项缺一不可。
上海博显实业公司是一家由留学生组建的民营高科技企业。首次参加广交会,这家企业展出了自主开发的超短、超细型全自动电脑剥线机,引来了不少外商洽谈生意。上海三思科技公司研制开发的高填充因子户外(室内)广告显示屏,拥有独一无二的软件技术,其生产的广告显示屏宽度远远超出普通显示屏,凭借如此技术优势,这家企业无论内销还是出口都忙不过来,要货的卡车每天停在厂门外。这家公司国际业务部经理褚虎儿博士说,我们公司拥有自己研发的技术、产品和品牌,别人很难抢去,但假如没有不停的播种和耕耘,哪来收获呀。
遗憾的是,就目前上海绝大多数企业而言,其外贸自主创新的比重很低。一项调查表明,时下申城外贸出口总额中,自主品牌出口额不足10%,不少企业连5%都不到。沪上老名牌“飞马”拥有者———上海飞马进出口公司的总经理陆龙生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的“飞马”在国内很有名,但走出去步履艰难。去年我们公司出口1.9亿美元,但打“飞马”品牌的不足200万美元。我们知道困难重重,但不打品牌就等于没有灵魂。现在我们正派人到国外注册商标,其中在一些国家已获得成功,而在美国有一些障碍。但不管如何,这条路再难走,我们也要闯出去。
拥有自己研发的产品、品牌,这是外贸自主创新的基础,但还不够,目前上海外贸企业更缺的,是基本上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全球营销和供应网络,基本上属“守株待兔”型,即呆在家里做外贸生意,像上海益森园艺用品公司那样真正拥有海外营销网络的企业实在是凤毛麟角。这里就有一个巨大隐患:一旦外商转移订单,国内大批工厂和外贸公司将如何生存?
整合资源的呼唤
相对于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外贸自主创新或许难度更大。然而国际市场风云变幻,已逼得上海企业不得不奋起一搏。
想当初计划经济年代,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我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自主创新,研制、生产、出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今天我们呼唤自主创新的回归,并非历史的简单重复,而是要在参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牢牢把握外贸发展的主动权。
参加广交会的一些上海企业负责人建议,政府应努力营造有利于外贸自主创新的环境氛围。对出口新产品研发、品牌建设、海外营销和供应网络建设,应当有一整套鼓励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不利于自主创新的贴牌生产和出口,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产品出口,应降低乃至取消出口退税,有些甚至可以加征出口关税,以此推动外贸的自主创新。
据悉,时下本市有关部门正酝酿建立具有权威的上海出口品牌培育管理推进体系,制定政策对本市出口品牌予以扶持,组建上海出口名牌社会评价中心,设立上海出口名牌发展基金。争取到2010年,上海企业自主品牌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25%;申城被商务部评为“中国出口名牌”的产品由目前的9个增至50个,力争有200~25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年均出口超过1000万美元。
市场的主体是企业,同样,上海外贸自主创新的主体也应是企业。就申城多数外贸企业而言,除少数大企业外,能够独立研发产品、创立品牌、建立全球营销和供应网络的企业,毕竟为数不多。这就提出一个新课题,即资源共享形成合力。上海新联纺进出口公司总经理林晓峰为此呼吁,上海各有关主管部门、大集团应整合企业资源,联合起来“走出去”,在海外建立自己的营销和供应网络,这样才能避免力量分散、形成整体实力,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解放日报记者 蒋心和
|
备注:本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E-mail。 【告诉好友】 【打印本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