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企业大全 贸易在线 产品展示 信息资讯 今日庵埠 会员社区 ■ 信息资讯导航
:::会 员 登 录:::
帐号:
密码:
  
:::主 要 栏 目:::
行业信息 | 最新展会
经贸信息 | 政策法规
I T 资讯 | 财经速递
:::人 才 广 场:::

营销业务类(应聘)
管理类(应聘)
保安队长、保安员(招聘)
总务人员(招聘)
人力资源人员(招聘)
文控人员(招聘)

 
←更多招聘 | 更多人才→
:::商 标 查 询:::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 财经速递 >> 信息内容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新议题

    新华网讯    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21世纪前20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性任务。这里的“完善”,不仅包括完成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而且,要使这种新体制更加趋于成熟、完整和定型化。如能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将是中国对当代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

  从中国肩负的这项战略任务的具体内容和内在逻辑研究,笔者认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一)所谓“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在同一经济组织中,不同的产权主体多元投资、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融合而形成的新的产权配置结构和经济形式。它是针对传统所有制结构的弊端和转轨中存在的问题、适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提出来的。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社会所有制结构和企业产权结构具有强烈的“反混合”特征,表现为“三性”:一是“单一性”。即把社会主义经济看成“纯而又纯”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甚至为单一的国有制经济),非公有经济被视为与公有制经济格格不入的“异已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实践中产生了诸种非公有制经济形式,至今,非公有经济创造的gdp占整个gdp总量的1/3,非国有经济创造的gdp占整个gdp总量的2/3,但是,把所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政策和做法依然相当普遍。

  二是“封闭性”。即把社会所有制结构和企业产权结构看成是一种封闭的系统,排斥不同所有制之间的相互渗透,更谈不到彼此之间的相互融合。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从社会层面看,虽然“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开始出现,但这种格局,还不是一种“胶体式”的混合格局,而是“板块式”的离散格局;特别是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产权结构方面,这种封闭性表现得更为严重,在此类企业,不仅民营资本和外商资本的进入十分困难,而且本企业内经营管理层和员工的股本进入也不顺畅,其结果,造成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甚至“一股独占”的局面。据了解,在500余家“国有重点企业”中“一股独占”和“一股独大”的企业迄今仍占大多数。即使所谓“规范的”上市公司,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也占绝大部分比重。

  三是“凝滞性”。单一性和封闭性的结果导致产权流动和交易的僵滞,这在国有产权体系中表现尤为突出。虽然近年来各地建立了若干产权交易市场,但严格来说,在中国,现代产权流动、交易机制和体系并未建立起来。在不少地区和部门,经常看到的资本现象是:应当互补的不能互补,应当互换的不能互换,产权难以优化配置。

  这些问题不仅在非上市的国企存在,而且在上市公司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至于垄断性行业,无论是“变异了的自然垄断性”行业,还是“不合理的行政垄断性”行业,其产权的单一性、封闭性、凝滞性更严重,可以说,这些领域的产权改革基本上还没有“破题”。 

  (二)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第一,混合所有制是“混合经济”的产权基础。现代市场经济既不是单一的政府干预型经济,也不是单一的市场调控型经济,而是一种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新形势,完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体制。这种新型经济体制的产权基础是什么?笔者认为,既不是单一公有制,也不是单一私有制,而是将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这种“统一性”,不是外在的统一,而是内在的统一。

  第二,混合所有制是协调社会多种利益关系,并使之“和谐统一”的产权组织形式。   

  随着改革的深化,中国社会和企业内部的利益关系已经“多元化”,这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如何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问题成为社会发展的新课题。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涵时,特别强调“社会更加和谐”。如何协调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平衡社会实际存在的利益矛盾,从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中国未来20年改革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 

  时代要求决策层必须要以高超的领导艺术和新的思维来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十六大后,决策层采取的一些重大举措,实际上是为促进“社会更加和谐”而进行的新探索。现在强调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就是要使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吸纳不同的利益主体——不是产权模糊吸纳,而是产权清晰的吸纳,不是彼此隔绝的共存,而是彼此渗透的共生,从而融合成一个新的“利益共同体”。这种以产权为纽带的新型的利益共同体,对于促进“社会更加和谐”,提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度”,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混合所有制是推动国企改革的有效财产组织形式,其中,孕育着新的公有制组织形式。当前国企改革,特别是大型国企改革效果不理想,虽然几年前决策层就指出“攻坚战”的改革任务,但客观现实是“久攻不下”。究其原因,难以找到合适的所有制形式是重要原因之一。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有利于打破“一股独占”或“一股独大”的僵持格局,真正建立产权主体多元化、治理结构法人化的制度。从发展的眼光来审视,随着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从中会产生公有制的新的组织形式。这个问题有待于跟踪观察和研究。 

  (三)如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点研究,我认为,应当在社会、国有经济、国企三方面展开。 

  第一,在社会层面,用统一性而不是用对立性的观点和政策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统合”起来。十六大报告提出:“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部分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要把它们“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请注意,这里的“统一”,就已经蕴含了“混合”的思想和做法。 

  具体来说:(1)要使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发挥各自的所有制优势,相互依存和补充; 

  (2)要使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相互竞争和推动,在竞争中使二者互动、双赢(在浙江、广东等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快,也推动了公有制经济发展)。 

  (3)要使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相互渗透和交融。当前,我国开始出现的民企、外企参与国企改革,以及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管理和技术股权、期权制试点等,都是渗透和融合的新形式,这些实践将会以新的态势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第二,在国有经济层面,继续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现在国有经济的比重依然偏高,根据笔者研究,不仅国有工业企业资产占工业部门总资产的比重(65%)明显过高,而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产值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比重(47%)也属偏高,即使是国有经济在整个GDP中所占的比重(33%),我认为,与理想目标相比仍有一段距离。 

  目前,在工业领域,浙江、广东、江苏等省的国有和非国有比重的格局为:20:80(浙江),25:75(广东),29:71(江苏);而东北、西北及西南某些省(区),国有和非国有工业的比重仍为80:20甚至89:11。应当加快这些地区的国有资产的置换。从行业来说,要特别强调按照十六大精神,“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实施这些行业的资产重新组合,这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新的突破点,要给予特别重视。 

  第三,在微观层面,打破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产权格局,积极推进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的产权结构。 

  近几年,国企“脱困”有所进展,但这种“脱困”大部分是靠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来实现的,这仍属于“政策调整型”改革,而不是“制度创新型”改革。要切实从着重“依赖政策”的改革模式和惯性中解脱出来,在企业的“产权制度创新”中寻求突破。 

  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其他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应当积极、扎实地推行股份制改造,形成产权主体多元化。虽然重要的企业可以由国家控股,但对“控股”要有全面的把握,未必是“绝对控股”(75%以上)或“优势控股”(51%以上),可以采取“有效控股”(50%以下),甚至采用“金股”(一股)制;至于大量的国有中小型企业则应进行国有资产的置换。 

  要掌握这一原则性精神:政府不应采取财政直接拨款方式向企业投资。鉴于目前国有资本在企业中比重过大,应通过向民资、外资、企业内经营者和职工转化或吸收股本的办法,实现产权置换和优化重组。在“置换”和“重组”中,多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将会蓬勃发展。这是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新生长点,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着力点。(文/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常修泽)         
          

备注:本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E-mail  【告诉好友】 【打印本页
本站导航 | 关于我们 | 广告投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2002© 广东庵埠工业网 主办:潮安县庵埠镇人民政府  技术支持: